音樂國度=治病王國?-揭開音樂治療面紗


諮詢: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暨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常務理事吳佳慧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暨台大醫學院教授江漢聲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衛教推廣組組長、臨床心理師黃龍杰



 


/黃盈淑


 


 


前言:「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這首著名的琵琶行並序,生動地將讀者帶入演奏者當時愴然的心境裡,白居易也在樂曲中感動得淚溼青衫。您知道嗎?音樂除了應用在個人生活休閒外,還有其他的醫療用途!到底真相如何?且看下文揭曉。


 


音樂治療的神奇案例


案例一.


「昏迷時感覺自己處在一種夢境當中,有很多人要把我拉走,包括已故的親友,可是此時卻有微細的旋律從遠方傳來,而且這曲調還愈來愈明顯、強烈,終於我就跟著這個治療的旋律逐漸清醒過來了。」這是國外一位心臟病患者從昏迷中甦醒的說法。當時,其實是有一位音樂治療師每天到他床邊重複唱一段很簡單的旋律,旋律的節奏和病人呼吸的節奏相似,治療中竟發現病人開始有了輕微的反應,於是音樂治療的復健工作持續進行,約兩、三個禮拜以後,病人就完全恢復了知覺。


後來,他除了非常感謝這位音樂治療師之外,還經常在各地現身說法。目前在醫學上,也肯定無意識的病人還是能有感官的感覺,但是至於音樂治療要治療多久?何種程度昏迷的病人有效?這些問題則有待未來科學的努力及驗證。


案例二.


   王 太太失眠的情況已經很久了,早從兒女相繼出國求學,加上另一半身體狀況開始欠佳,她就一直處於緊張憂慮的狀態,就連買菜也都常莫名其妙地提心吊膽,深怕沒有照顧到家人的健康,有時想到自己忙了大半輩子,卻好像什麼也抓不住,整天胡思亂想的結果,人也瘦了一大圈。


  後來她聽朋友說有一種叫做音樂治療的活動,有些人參加後身體都變得更好了,心情也很變得很愉快,於是她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接觸了音樂治療,後來還到醫院接受專業的音樂治療。


  沒想到在醫院接受音樂治療的過程裡, 王 太太聽著專為她配製的音樂曲子,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一直到音樂治療師叫喚她。 王 太太還說:「為什麼要叫醒我,我已經好久沒睡個好覺了。」


 


案例三.


「當我聽著這些音樂的時候,好像回到小時候,我走過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看到美麗的夕陽……。音樂幫助我把心門打開,也忘了生病的痛苦。」


「我的兒子自從生了病之後,就一直不和我說話,態度對我很冷淡,可是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他最後終於能放鬆自己,也和我談了好多內心的話。」


「能夠這樣聽著音樂,真的好舒服哦!我和我的老婆感情也更好了,只是真捨不得離開她……。」


這些是在緩和醫療病房接受過音樂治療的病人及家屬留言,他們都十分肯定音樂對於病人本身及家屬所帶來的幫助,實在是超乎自己的想像之外。


 


「聽音樂的植物&動物」方塊集-


以下是針對音樂曾做過的研究:(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提供)


A.牛聽莫札特音樂之後,擠出的牛奶較其他牛多。


B.溫室裡的蕃茄若在古典音樂中生長,會比沒有音樂陪伴生長的蕃茄更大、更甜、更多汁。


C.南瓜生長時,在右邊播放古典音樂,左邊播放搖滾樂,結果南瓜會向右邊生長。


D.上班族的實驗:分為三組,第一組一天播二次音樂,第二組完全沒有音樂陪伴,第三組以噪音相伴。結果有音樂陪伴的工作效率最高,噪音陪伴的最低。


何謂音樂治療?


  目前是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的常務理事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是一種透過音樂,協助個案改善身心健康,舉凡和音樂相關的聽音樂、演奏樂器、即興表演、創作音樂等均為音樂治療的常用方式。而音樂治療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精神醫療、復健醫療、諮商輔導、臨終關懷等,主要作用能幫助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音樂治療來達到身心靈整合的全人醫療照護(wholistic)


另外,音樂治療的進行步驟,首先會尊重個案的興趣,例如喜好的音樂類型、操作音樂的能力,並配合期望的目標(包括肢體復健、心靈成長……),接著才由具專業背景的音樂治療師來做治療。


 


box-即興表演治療:音樂治療常用的一種方式,沒有樂譜,完全由個人隨興選擇樂器及彈奏,約6~8人組成一個小型樂隊,音樂治療師會從旁輔助及觀察、記錄。據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每種樂器代表不同的特殊象徵意義,也代表不同的心理狀態,能夠讓音樂治療師幫助他們深度自我察覺,達到治療的目的。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表示,音樂治療是屬於表達藝術治療(Express art therapy)的一種,這些表達藝術治療包括音樂治療、美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繪畫治療等。以舞蹈治療為例,它則是一種利用各類身體運動,減少心理壓力,達到身心靈的喜悅及平和的治療。而這些表達藝術治療都是早期人們用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與悸動的方式,如今也已運用在心理醫療、特殊教育等層面中。


 


打開音樂治療發展史


西方的音樂治療發展


音樂與醫療的關係從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根據文獻資料顯示,古人會運用咒語及音樂詩歌來替人治病,一直到現在,世界各國一些巫醫或民俗療法的治療者,也常運用不同型式的音樂來治療身、心問題,甚至在各種宗教的不同儀式中,我們也常可以看到音樂的出現。


十五世紀之後,現代西方醫學開始起飛,使得醫學開始與音樂分道揚鑣,音樂走入了藝術殿堂,而醫學則走向科學領域。一直到十九世紀,歐洲有些精神科醫師發現似乎部分病人對音樂特別有感受力,於是音樂與醫學的結合才正式開始發展。此後,歐美各國開始將音樂治療應用在各個殘障機構、教養院、特殊教育學校等機構,也發現音樂對於成人或兒童改善身心狀態均具有良好成效。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常務理事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大約在二次大戰後,開始應用在軍人的心理治療上。而此時歐美各國也開始致力發展音樂治療教育,其中歐洲特色偏向即興音樂治療教育,而美國則強調整合性的音樂治療教育。


 


目前,美國的“國家音樂治療協會”已成立了五十年之久,音樂治療也相當普遍,甚至有些歐美國家已將音樂治療納入全民健保範圍,另外也有音樂治療師的專業證照制度。


 


台灣的音樂治療發展


  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台灣的音樂治療約在民國七十年引進,當時主要運用在輔導中心及特殊教育等機構中。台灣的音樂治療師均從西方取經,由國外學得專業的音樂治療方法並取得證照後,大約民國八十年才有較多的音樂治療師陸續回國投入音樂治療。民國八十二年起,我國開始有民間機構成立「音樂治療研究推廣小組」,八十五年才有了現在的「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


 


不過,目前除了因為國內音樂治療師人數少,醫療定位不明,加上國內健保經費有限,因此,目前有些音樂治療機構可採取健保收費,而有些仍須民眾自費,足見台灣的音樂治療發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音樂治療的應用範圍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表示,音樂治療用於病人,可做為輔助醫療,加速病情的好轉,早日恢復身心的健康;若用於一般健康的人,也有助於心靈的自我成長,或具有提供娛樂、放鬆、舒緩心情等功能。


 


應用1.精神醫療與諮商輔導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用在精神醫療領域起源最早,治療時會運用音樂活動配合其他治療技巧,來協助病患減低焦慮及壓力、與人互動建立溝通管道、表達情感、自我察覺學習成長等。進行方式可以團體或個別型態進行。


另外,她表示在音樂治療時有三種階段性層次:


1.活動性治療-


適用於急性發作期的病人,但有幻聽症狀者則不適用。急性發作期包括會有意識混亂、情緒變化激烈、行為退化等症狀,此時的音樂治療師會以小組型態展開,利用歌唱、敲打樂器、聽音樂等方式進行。


 


吳佳慧表示,「病人分心的狀況常常發生,這時我們也會允許他們離開座位,自由走動,或者只請他們簡單地打打拍子,很奇怪的,一旦他們的要求獲准之後,反而都會安靜下來,投入在音樂的世界裡。」


2.自我察覺期-


適用於病人病情較好轉之後。運用的音樂治療方式很多,包括教導他們懂得如何放鬆,例如在音樂中運用想像力,並配合呼吸節奏學習放鬆技巧,或藉由應用音樂來舒展情緒、透過音樂來學習與人分享及互動、學習調適心情等。此階段希望能幫助他們察覺自我的內心世界,產生當然運用想像力的部分,並不適合有妄想症狀的病人。


另外,為恭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有些病人有情感解離的現象,會面無表情,或者無法表達內心的情緒,這時可能會用鼓勵病人演奏樂器的方式,例如:「你想用什麼樂器來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此時可能就有人挑選大鼓、鑼等打擊樂器。這時音樂治療師會和他們深談,從「為什麼想要挑選這個樂器?」當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重新觸動自己的情感,藉此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行為及習慣,進而促成復原。


3.深度自我察覺:


可幫助病人深度探索為何有不好的行為及情緒反應,進而獲得矯正治癒。例如音樂治療師發現某位病人每次在即興音樂治療時,都喜歡挑選大鼓,而且每次都敲得非常大聲,在深談之後發現,病人可能是因為「希望主導所有的人,讓大家都注意我」,而產生這樣的想法背後原因是由於病人從小都不受父母、長輩的重視。此時音樂治療師便可與心理治療相互配合,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應用2.身體疾病


  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其實身體與心理一直是相互影響,她建議如果是由壓力引起的身體疾病,例如心身症、腸躁症、胃潰瘍、過敏等疾病,除了看醫生之外,也可以配合音樂治療緩解。


  在音樂治療時,音樂治療師會詢問病人喜好的音樂,如果沒有特定喜好,或是沒有接觸過音樂的人,才會由音樂治療師開「音樂處方箋」:


*放鬆類音樂:也就是節奏緩慢、柔和的音樂,應依使用者的身心狀況及預期目標來選擇。


*振奮類音樂:節奏明快、音符變化快的音樂,一般而言,適合慢性病患者、缺少活力的特殊兒童等等。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認為,音樂在醫學上的應用,除了可做為日常生活的減壓之外,對於復健、中風、自閉症等患者都有某種程度的功效,也或多或少對於止痛、抗焦慮等有所幫助。目前也有部分醫院的手術室、病房會播放輕柔音樂來放鬆病人及醫護人員的心情。


「唱KTV也是一種音樂治療」, 江漢聲 教授強調,音樂是很生活的,舉凡一般餐廳、商家、牙科診所等,處處都需要音樂,我們也可以藉由欣賞音樂,了解到音樂家或音樂創作者當初的心情轉折,感受他們的生平故事。


 


應用3.復健醫療與特殊教育


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在復健醫療領域的服務對象為各類身心障礙者。其中兒童包括自閉症、過動症、唐氏症、腦性痲痺、情緒障礙、肢體協調異常……等患者;成人包括中風、老年癡呆症、後天腦傷……等患者。音樂治療師會觀察個案的相關音樂動/靜態活動,評估其聽覺理解、音樂行為能力……等,並依照個案不同情況,進行音樂治療。


 


舉例而言,對於自閉症等特殊兒童,有時會用樂器為病人的行動來配樂,例如某個小病人故意不合作,採取不理睬的態度,逕自忙著跳上跳下,四處奔跑,這時音樂就開始應聲響起,「咚-咚-咚咚咚」就像我們常看到的「卡通配樂」一樣,依照他的跑步節奏敲打樂器,甚至在他猛然跳下箱子/椅子時,所發出的較大聲響,用強烈的音量「噹!」搭配休止符結束。


 


這時,有趣的事發生了。小病人聽到音樂好像是為他量身訂做,終於停下腳步,哈哈地笑彎了腰,「這時候就代表他對於音樂有了好玩、有趣的反應,接下來要做音樂治療也就容易得多了。」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也表示,音樂治療也常配合其他的藝術治療,如此更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進而解開心中的鬱結。例如曾有個過動兒,每次在彈琴時都非常用力,這時會請他藉由音樂來勾繪出心理的畫像,於是他在畫紙上畫了好多背影。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由於父母親工作忙碌,很少有時間陪伴他,在他的心中,最常看到的是父母親的背影。


在了解他的心結之後,就能再以持續的音樂治療及諮商輔導幫助他走出情緒障礙,讓他們早日突破障礙,增強學習能力。


 


應用4.臨終關懷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表示,音樂治療在臨終關懷上強調的是身、心、靈的全人醫療照護,由專業醫療團隊, 包含 醫師、社工師、心理師、音樂治療師、美術治療師、宗教師、志工、營養師、藥劑師、護理人員等共同陪伴病人走完人生的全程。而音樂治療師在當中更扮演了帶領病人體驗音樂,連結自我生命經驗,解除憂慮、減輕疼痛與緩和症狀,協助病人面對心中的問題,以提升病人生命品質的角色。


 


  在音樂治療的過程裡,除了幫助病人本身以外,更可有效使陪伴的家屬也獲得情緒的舒展。進行音樂治療前,也是以尊重個人的獨特性為前提,首先音樂治療師及相關醫護人員會召開討論會,審慎評估病人對音樂的接受度及能力,並細心計劃,以適得其所的方式,來進行全人(身心靈三方面)、全程(生命旅程)、全家(病人及家屬)、全隊(專業醫療團隊)的四全照顧。


另外,音樂治療師還常為病人個別剪輯適合他們聽的音樂,且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不斷評估修正,使病人不論在心理、生理、社會機能、靈性提升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


 


「很多病人從音樂治療的過程裡獲得快樂,也比較能坦然面對人生,而我們音樂治療師本身也獲得很大的回饋及感動。」徐麗麗說,病人在聽了音樂之後,往往都能放開心懷,也開始關心別人,甚至希望幫助別人。「有病人聽音樂後和我談了很多,勾繪了好多張有湖的心像……。」後來,音樂治療師徐麗麗發現,病人似乎對於有水的聲音及地方充滿了懷念,於是在為他配製音樂時,就加了許多水聲,病人於是常常拿來聽,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


「還有一個聽障的病人」,當我們費心為他做音樂治療之後,有一天,他突然跑到我的面前,不自覺地以全病房都聽得到的音量大喊:「妳-的-音-樂-鼓-勵-了-我」時,所有的醫護工作者都好開心,也更加肯定音樂治療的成果。


 


應用5.開發右腦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表示,因為人體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均掌管全身的律動,包含心跳節奏、血壓律動等,因此當我們聽到好聽的音樂時,會傳達到腦的自律神經中,也會使腦波改變由β波變為α波,使得心跳、血壓趨於平緩、全身舒暢,這時候學習力、創意靈感均大幅提升。


他也表示,由於現代人壓力大,平時人們的腦波幾乎完全呈現快速的β波,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譬如平靜、專注、放鬆的時候,才會轉變成較慢的α波,因此如果聽音樂能夠幫助人們平靜、放鬆,都是值得嘗試的。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則表示,日本的研究發現,人體在接收音樂之後,經由腦波測試得知,α波約增加至40%,證實的確能提高工作效率。不過,她也提醒讀者,讀書時聽音樂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有些人聽音樂容易投入另一情境當中,或者會投入思考、理解的習慣;除非是聽音樂也不會分心的人,才適合邊讀書邊聽音樂。


腦波振動波數週期表




























腦波



頻率



狀態



δ波



1-4Hz



熟睡狀態



θ波



5-7Hz



冥想、潛意識狀態,但外界訊息仍可進入腦中



α波



8-13Hz



身體放鬆、心情平靜、能專注學習



β波



14-20Hz



心情起伏、情緒興奮或緊繃、學習能力稍差,也是疲勞的警訊



γ波



20-30Hz



情緒混亂、心身疲勞狀態



 


聽莫札特可變得更聰明?


一九九五年美國加州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學生聆聽莫札特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十分鐘後,他們平均的圖像思維分數提高了九分,而其他採取放鬆指示、聆聽故事、聽英式的入定(trance)音樂以及完全沒有聽任何聲音等組別在圖像思維(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之分數並沒有提高,因此使得人們以為聽莫札特會變得更聰明。但後來這項研究結果卻受到爭議,因為另有些研究顯示聽莫札特並無法提高圖像思維能力。所以,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坊間有許多廣告認為聽莫札特可以提高IQ,是比較誇大的說法。


 


不過,以往曾有研究證實「學習音樂」可提高右腦之圖像思維能力:以一群三至四歲的小孩分成四組,一組學習彈鋼琴,一組學唱歌,另一組學電腦,而最後一組則什麼也不學。結果發現了學彈鋼琴那一組小孩的圖像思維能力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四,而其他組別的這項分數則沒有提高。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事實上,學音樂除了會運用右腦,增加想像力及圖像思維力外,也會運用到左腦,例如在讀譜、分析音樂時。所以在學音樂的過程中,可將負責左右兩腦溝通的「胼胝體」加以活化,讓腦部運作更靈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則表示,人的左腦掌管語言、分析邏輯性的理性思考模式;右腦則是掌管想像、直覺等感性活動。一般而言,音樂多主要應用在右腦的功能,的確能有助於左右腦的平衡發展。


 


如何做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需要哪些專家?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在台灣,由於一般醫院的人力不足,音樂治療師多半自己獨立進行音樂治療,大規模的醫院則會協同另一位音樂治療師或助理、心理師、醫師、志工師等一同進行。


音樂療程要多久?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就精神醫療的應用範圍而言,一般約為一星期8~12次,每次約50分鐘,持續半年以上才有較佳效果。但是仍須視個人情況而定,也有人約三個月就已經達到當初治療的目標。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則表示,就緩和醫療的應用上,每次會依病人的身心狀況而定,長度約20~40分鐘,進行無數次,一直到出院為止。


音樂治療之治療方式?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首先音樂治療師會詢問以下問題:


「喜歡聽何類音樂?」


「習慣在何時聽音樂?」


了解個案的音樂習慣之後,再針對個案的喜好選擇、組合音樂。


 


而在臨終關懷應用上,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表示,「首重人性的關懷」,治療方式分為二大類:


1.      個人:召開討論會議→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及音樂背景、個人史、音樂接受度及學習能力、喜好等→進行測試→決定使用的音樂、方式並確定治療目標→正式展開音樂治療→個別剪輯適合的音樂→不斷評估及修正→總評與檢討


2.      團體:


A.辦音樂會-讓病人欣賞音樂,甚至由病人一同指定曲目,邀請音樂家演奏。


B.辦團體活動-例如生日會、晚會,使病人、家屬、醫療團隊從參與的過程中強化精神力量及依賴關係。


基本上,音樂治療的治療方式是由以下組合應用:


1.      聽音樂(listening):聽喜歡的、適合的音樂,是最基礎的音樂治療。


2.      吟唱(singing chanting):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利用吟唱,可以發現身體哪裡有病痛,例如用胸腔共鳴時,發現胸部不舒服,表示可能有疾病產生了。


3.      演奏樂器(playing instrument):可分為有分部、樂譜的「玩」樂器,以及即興式創作等。


4.      創作音樂(writing):例如製作個人生命回顧的專輯,依照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挑選自己喜歡的代表性音樂,加以依序組合排列,用於臨終關懷常能帶給病人很大的安慰。


5.      音樂活動(moving to music):配合音樂跳舞、律動等。


治療效果評估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常務理事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的效果目前還無法具體評量,如果是用於精神醫療,則以心理量表為評估;如果是用在復健醫療,則以病人的生理指標是否好轉來看。目前國內外均已致力發展音樂療法的專屬量表,未來音樂治療將可更科學、更具有說服力。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則表示,音樂治療應用在臨終關懷上,是從身體的疼痛指標、心理量表、社會機能評量、靈性提升(例如放下心中的牽絆……等)方面來進行評估。


音樂治療的曲目類型?


坊間有許多廣告聲稱莫札特的音樂對胃腸病很有效、貝多芬的音樂可緩解憂鬱症、聽巴哈的音樂可解除失眠問題等,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表示,其實這些都可以當做參考,不過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可選擇的音樂其實還很多,因此也不限於特定音樂,但真正要有醫療效果還是要找音樂治療師。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吳佳慧也表示,音樂治療其實是因人而異的,因為不同的音樂在個人的生命經驗裡,會有不同的感受及價值,音樂治療師在選擇音樂時,也都是依照個人的喜好及需要安排,隨著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不同,任何關於歌仔戲、兒歌、客家民謠、古典音樂、輕音樂、大自然音樂、國語歌曲……等,都是音樂治療師要不斷學習的範圍;有時對於喜歡特定音樂類型的人來說,效果甚至會遠大於古典音樂。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在其著作「江漢聲的音樂處方箋」中提到以下音樂,可供讀者做為參考:


1.提高免疫力:韓德爾。每日聽五十分鐘並配合免疫飲食、藥草茶效果更好。


2.止痛:海頓。據說聽海頓的音樂,可增加人體血中濃度的「腦內啡」,會造成類似止痛的效果。


3.失眠:巴哈之「郭德寶變奏曲」。因為此曲長度很長,前後反覆演奏約五十五分鐘,據說聽了很容易睡著。


4.解憂、提高智商:莫札特。莫札特的從小就被譽為音樂神童,但是其一生卻是非常坎坷辛苦,除了曾受許多病痛折磨外,事業也不順、宮廷內鬥爭不斷,還要照顧身心不佳的妻子,他的音樂彷彿試圖掙脫那些苦痛,因此據說聽了可解除憂愁。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表示,「有交流的音樂就是好音樂」,如果音樂能讓人產生內心共鳴,使人懂得運用音樂來轉換、調適情緒變化,樂意與人互動及溝通,都是好的音樂,也是適合自己的音樂。


目前的科技發達,即使是同一首曲子,用不同的節拍、音質、音色所表現的不同版本,帶給人的感覺也不同,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的音樂也就更多了。加上音樂都是藉著演奏家、詞曲創作人詮釋特定意義所產生,所以傳達給聽眾的心理感受也不同,而音樂治療就是在訓練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從中面對自我內在的感覺,並給予適時、適當的協助。


 


(坊間音樂名詞解釋)什麼是白色聲音、棕色聲音、粉紅色聲音?


對人體不好的聲音:棕色、白色聲音,例如巨大聲響、打字、汽車喇叭噪音等。


對人體好的聲音:粉紅色聲音,出處來自「粉紅色的莫札特」樂章,強調該樂曲的詳和、精緻、透明,另外如一般古典音樂、大自然中的風、鳥、水聲等均屬之。


 


音樂治療之成效


  台大醫院緩和病房音樂治療師徐麗麗表示,在臨床上也有具體的成效案例,例如一位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音樂治療後,本來需要大量打針止痛、服藥,後來,竟然口服藥物劑量開始減低,而病人也開始對生命充滿了熱情。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也表示,由於人的心理與身體相互影響,誠如上述所提及的精神醫療、身體復健、臨終關懷等各式範圍,長期漸進式的音樂治療或多或少都有某種程度的醫療輔助效果。


 


音樂治療之限制


1.對音樂較敏感者:個案處於病情治療的需求期且對音樂情緒起伏較大,暫不適合採音樂治療,而是以改善病情為優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瓶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